• 首页
  • / 黄埔区政策及指南 /
  • 正文
返回

广州开发区 黄埔区科技发展“十三五”专项规划的通知

类别:黄埔区政策及指南 2018-04-30

前言

本规划主要根据《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 (2008-2020 年)》、《广州开发区、黄埔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 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等文件编制,主要围绕广州开发区、黄埔 区“十三五”时期(2016-2020 年)经济社会转型的迫切需求和国 内外科技发展潮流,明确未来五年的发展思路、发展定位、发展 目标和重点任务,大力推进科技进步和自主创新,营造良好的科 技发展环境,为广州开发区、黄埔区建设珠三角国家自主创新示 范区核心区、打造广州建设国家创新中心城市的主引擎奠定坚实 基础,为全区乃至广州市、广东省加快形成科技发展的新局面作 出新的更大贡献。

1

一、发展基础

  (一)科技创新能力稳步提升。

“十二五”以来,广州开发区、黄埔区科技创新投入不断增 加,支持科技发展资金 16.87 亿元以上,2011-2015 年,R&D 经费 支出从 60 亿元增加到 119.15 亿元,2015 年,R&D 经费支出占GDP 的比重达到 4.14%。累计承担国家级各类科技计划项目 473项,其中国家 863 计划项目 15 项、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基金项目210 项、科技部“十二五”重大支撑专项 12 项,承担省级各类科 技计划项目 1042 项、市级各类科技计划项目 944 项。区域科技创 新成果丰硕,2011-2015 年,专利申请量从 4237 件增加到 7898 件, 年均增速为 17.2%,专利授权量从 2423 件增加到 5363 件,年均增 速为 24.26%;获得中国专利金奖 4 项,国际专利申请量大幅增加,2011-2015 年 PCT 专利申请量从 100 件增加到 210 件。技术市场 交易活跃,2015 年全区技术合同成交额 3.43 亿元。

  (二)科技创新资源加速集聚。

“十二五”期间,广州开发区、黄埔区共集聚各类研发机构512 家,占全市的 1/4,国家级、省级研发机构数量占全市的 1/3, 拥有开放实验室 15 家和仪器设备资源库 4400 多项,建立三大新 兴产业公共技术平台、九大产业创新联盟和 8 个校地协同创新项 目。形成华南地区规模最大孵化器、加速器集群,累计建立科技 企业孵化器和科技企业加速器 360.25 万平方米,集聚 45 家孵化器,

2

其中国家级孵化器 6 家、市级孵化器 22 家,拥有达安生物医药健 康产业园、冠昊生命健康科技园、华南新材料创新园等民营孵化 器,搭建了零壹众创平台、“瞪羚咖啡”等新型创业服务平台。引 进诺贝尔奖获得者 1 名、聚集两院院士 33 人,国家“千人计划” 人才 50 人,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 15 人,广东省“珠江人才计划” 创新创业团队 16 个共 83 人、领军人才 7 人,广东省“特支计划” 杰出人才 5 人、领军人才 6 人,广州市杰出专家、优秀专家 66 人, 区科技领军人才 68 人,吸引 3000 多名海外留学人员,获得中央 海外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基地称号。打造了以广州凯得控股集团 和广州股权交易中心为核心载体的金融创新服务区,建设了国家 知识产权示范园区,推动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局专利审查协作广 东中心在区内落户。

  (三)高新技术产业快速发展。

截至 2015 年,广州开发区、黄埔区地区生产总值超过 2800亿元,居全市前列;工业总产值超过 7000 亿元,约占全市 40%; 税收收入超过 700 亿元,居全市各区第一。拥有经认定的高新技 术企业 519 家,占全市的 1/4,高新技术产品产值占工业总产值比 重达到 46%。形成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新材料等高新技术产 业集群,累计建成国家电子信息产业基地等 10 个国家级产业基地、 广州开发区生物产业基地等 4 个省级产业基地和华南新材料创新 园等 6 个市级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智能装备、工业机器人、云

3

计算、个体化医疗等新产业、新业态不断壮大,知识产权服务、 科技金融、检验检测、研究开发等科技服务业增势强劲。

  (四)国际科技合作不断推进。

广州开发区、黄埔区与新加坡、欧洲、以色列等国家和地区 深入开展科技合作,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开放式创 新格局。与新加坡知识产权学院签署合作备忘录,在知识产权人 才培训和项目建设方面展开合作,推动中新国际联合研究院落户 知识城。深化与欧盟国家在技术创新方面的合作,共建中欧岭南 创新创业科教园等项目。获批成为首批中以高技术产业合作重点 区域,建立中以生物产业基金、中以生物产业基地、中以机器人 研究院与智能制造产业基地。此外,还与英国合作搭建中英生物 科技之桥,与加拿大搭建中加生物科技之桥,与美国华人生物医 药科技协会签订引才协议。

  (五)创新服务环境持续优化。

“十二五”期间,广州开发区、黄埔区为推动科技创新,实 施了一系列针对性的扶持政策,建立和完善了“1+10”创新政策 体系和“2+7”人才政策体系,创新服务环境得到不断优化。科技 创新载体方面,制定了《广州开发区科技企业孵化器认定管理办 法》、《广州开发区关于加快孵化器加速器科技园建设发展的实施 意见》、《广州开发区创客空间认定和扶持办法》等政策,专项支 持孵化器、加速器、创客空间等创新创业载体建设。科技人才方

4

面,制定出台《广州开发区吸引高层次人才实施办法》、《广州开 发区、中新广州知识城建设院士专家创新创业园、引进院士专家 团队开展创新创业活动工作方案》等人才政策,形成了涵盖院士、 国家“千人计划”专家、骨干人才、技能人才等的完整政策链条。 科技金融和知识产权方面,制定了《关于加快科技金融发展的实 施意见》、《广州开发区知识产权专项资金管理办法》等政策。

  (六)科技惠民水平全面提升。

“十二五”以来,广州开发区、黄埔区不断开展智慧城市建 设和信息化民生工程建设,编制区智慧政务三年行动计划实施方 案,利用国家超级计算广州中心资源,有序推进信息化基础设施 和社会化管理平台建设,建设区政务云平台、办公自动化系统、 网格化城市管理和社区服务平台、地理信息服务平台、区数据交 换中心及大数据展示等项目,全方位构建智慧城市支撑体系。围 绕知识城国家智慧城市试点、黄麻村美丽乡村“光网化”等重点 项目,着力落实区光纤到户、平安城市、智能电网、智慧医疗等 信息化民生工程。依托区科技活动周,开展专家义诊、健康生活、 食品药品安全知识宣传、法律知识宣传、气象知识宣传等科普服 务,进一步丰富科普活动的内涵与形式,推进科技成果更好地惠 及百姓、造福人民。

5

二、机遇与挑战

  (一)新一轮科技与产业变革孕育新方向。

世界进入创新全球化时代,人才、知识、技术、资本等创新 要素在全球范围内加速流动配置,创新资源的集聚和链接能力成 为全球科技和产业竞争的焦点。同时,新一轮科技革命蓬勃兴起, 学科交叉融合加速,新兴学科不断涌现,前沿领域不断延伸,信 息技术、生物技术、新能源与新材料技术等广泛渗透,带动群体 性技术革命并引发产业发展的深刻变革。互联网在生产要素配置 优化和集成中的作用不断增强,云计算、大数据、移动互联网、 物联网等信息技术成果与经济社会各领域深度融合,新业态新模 式层出不穷。

  (二)创新驱动发展提供转型升级新动力。

我国经济正进入新常态发展的历史阶段,经济发展正由要素 驱动型、投资驱动型增长方式向创新驱动型增长方式转变。党的 十八大以后,我国全面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提出了“中国制 造 2025”、“互联网+”、“机器换人”等一系列重大战略举措,“大 众创业、万众创新”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引擎之一。十八 届五中全会指出,要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 发展理念,坚持将创新列为经济发展新动力,科技创新在国家发 展全局中的地位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

  (三)珠三角自主创新示范区赋予新使命。

6

2015 年,广东省印发《加快推进创新驱动发展重点工作方案 (2015-2017 年)》,明确以深圳、广州为龙头,形成“1+1+7”珠 三角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格局,建成国际一流的创新创业中 心。广州市则着力创建国家创新中心城市,打造国际科技创新枢 纽和珠江沿岸创新带。广州开发区、黄埔区作为广州创新驱动发 展的“主战场”,是全省创业孵化、开放式创新、高端制造的核心 载体,应该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完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推进创 新驱动发展、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进一步发挥科技引领、辐 射和带动作用。

综上所述,“十三五”时期,广州开发区、黄埔区科技发展面 临着巨大的机遇,但也存在诸多困难和挑战。广州开发区、黄埔 区必须增强忧患意识,强化责任担当,准确把握战略机遇期科技 创新内涵的深刻变化,主动适应新常态,贯彻落实创新驱动发展 战略,牢牢抓住珠三角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这一历史机遇, 依托自身发展基础和优势,发挥科技对区域经济提质增效升级的 引领作用,提升科技对促进民生发展和生态环境改善的支撑作用, 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7

三、思路和目标

(一)发展思路。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 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 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 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落实省委、省政府系列 战略部署,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坚持创新、协调、绿色、 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全面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推 进以“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为核心的“双创工程”,以构建区域 创新创业生态为主线,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重点抓好科技人 才、创新载体、科技金融等创新资源,提高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 能力,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科技服务业,发挥科技辐射带动 作用,提升国际科技合作水平,推动社会民生和谐发展,为区域 经济社会发展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二)发展定位。

“十三五”期间,广州开发区、黄埔区要发展成为科技发展 “新四区”,即创新驱动发展示范区、国际创新资源集聚区、高新 技术产业和科技服务业重要承载区、科技惠民引领区。

创新驱动发展示范区。顺应新一轮科技与产业变革新趋势, 贯彻落实创新驱动发展、“中国制造 2025”、“互联网+”等战略举 措,全面推进珠三角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核心区建设,打造广州

8

建设国家创新中心城市的主引擎,以业态创新等为重点,以效率 效益为中心,坚持质量为先、人才为本,完善以企业为主体、以 市场为导向、政产学研用相结合的科技创新体系。

国际创新资源集聚区。坚持以开放包容、海纳百川的胸襟, 抢占广州新一轮对外开放大格局的制高点,深度融入世界经济体 系和国际化竞争,全面深化与新加坡、欧洲、以色列等国家和地 区的科技合作,集聚科研机构、科技金融、高端人才等创新资源, 构建互利共赢的开放型科技体系,打造国际一流科技园区。

高新技术产业和科技服务业重要承载区。大力发展新一代信 息技术、生物、新材料、智能装备等高新技术产业,积极营造创 新创业良好环境,提升创新创业服务水平,大力发展研发设计、 检验检测、科技咨询等科技服务业,创建国家级科技、金融、产 业融合发展示范区,打造立足广州、辐射珠三角的高新技术产业 和科技服务业重要承载区。

科技惠民引领区。坚持科技发展与民生服务有机统一,加大 科技服务民生投入,推动科技在城市管理、便民生活、养老、医 疗、交通等领域的应用,实现科技成果真正服务于民,切实提高 民生幸福指数,让人民群众共同迈入全面小康社会。

(三)发展目标。

力争到 2020 年,广州开发区、黄埔区科技发展迈上新台阶, 实现以下目标:

9

科技创新资源进一步集聚。全区研发机构数达到 1000 个,国 际性研发机构、新型研发机构数量等创新指标实现快速增长,孵 化器孵化面积达到 500 万平方米,海内外高层次人才突破 200 人。

自主创新能力显著提升。进一步加大区级科技投入,发挥科 技发展资金的引导和带动作用,全社会 R&D 经费支出占地区生产 总值比例达到 4%,发明专利授权量达到 2100 件,每万人发明专 利拥有量达到 68 件,PCT 国际专利申请量突破 254 件,科技成果 对区域内外的辐射与扩散能力显著提高。

高新技术产业和科技服务业支撑作用明显增强。全区高新技 术企业总数达到 1000 家,高新技术产品产值占工业总产值比重达 到 55%,科技服务业收入达到 270 亿元。

科技服务民生水平显著提高。科技服务民生领域得到显著提 升,科技在城市管理、便民生活、养老、医疗、交通等领域的应 用不断深化,科技在节能减排、资源循环利用等方面的支撑作用 明显增强。

    page15image3680208page15image3680832

2015 年完成值

page15image3681248page15image3681872 page15image3682080

2020 年目标值

page15image3682496page15image3683120 page15image3683328

指标

page15image3684576
page15image3685824

序号

page15image3686448 page15image3686656

指标

page15image3687280
page15image5106624 page15image3689152 page15image3689984 page15image3690400

广州开发区

page15image3691648page15image3692064 page15image3692896

黄埔区

page15image3693728 page15image3694560

广州开发区

page15image3695184 page15image3695392page15image3695808

黄埔区

page15image3696848

属性

1

全社会 R&D 经费支出占地区生产总值 比例(%)

3.9

3.7

4.5

4

预期性

2

高新技术产品产值占工业总产值比重 (%)

52

page15image5108640

51

60

page15image3704336

55

预期性

3

发明专利授权量(件)

989

page15image5100352

1086

1800

page15image3709120

2100

预期性

4

每万人发明专利授权量(件)

53

34

106

68

预期性

5

新型研发机构数(家)

8

page15image5081648

8

page15image5106960

16

page15image3720768

16

page15image3721808

预期性

6

高新技术企业数(家)

481

519

900

1000

预期性

7

“瞪羚企业”数(家)

271

271

490

500

预期性

8

PCT 国际专利申请量(个)

199

199

254

254

预期性

表 1 广州开发区、黄埔区“十三五”时期科技发展主要指标建议表

10

四、重点任务

  (一)创新资源统筹,营造创新生态体系。

加快推进创业创新,重点抓好企业、人才和载体三个方面的 工作,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建设国际化人才特区,拓展创新 创业载体空间,完善科技创新要素,营造有利于创新创业的生态 环境。

1.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

积极发展科技型中小企业。吸引科研院所、高等学校科研人 员和企业科技人员到区内创办科技型中小企业。建立科技型中小 企业创新资金,重点资助初创期企业和成长期企业开展技术研发。 推动科技型中小企业与大型企业、高等学校、科研院所开展协同 创新,吸纳科技型中小企业参与构建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培 养一批在技术水平、商业模式、创新能力、创业团队和治理结构 等方面表现出较强发展潜力的中小企业。

重点发展高新技术企业。大力推动高新技术企业认定工作, 建立高新技术企业后备库。加强高新技术企业申报培训,建立高 新技术企业绿色服务通道,支持中介机构开展高新技术企业认定 服务。按“一企一策”重点扶持,促进一批高新技术企业做强、 做大、做专、做精,发展成为掌握核心技术、拥有自主知识产权、 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创新型领军企业。

着力扶持“瞪羚企业”。深化开展“瞪羚企业”筛选培育工作,

11

建立“瞪羚企业”培育名单,做大做强“瞪羚”品牌。引导“瞪 羚企业”制定企业发展战略,加大对“瞪羚企业”在发展战略制 定、商业模式创新、组织管理创新、投融资等方面的支持,推动 “瞪羚企业”“跑得更快、跳得更高”。

培育发展创新型龙头企业。建立高新技术大公司培育后备库, 在全区优势产业领域,重点培育若干掌握核心技术、具有国际竞 争力的龙头领军企业。支持龙头企业通过兼并、收购、联合、参 股等多种形式,开展跨行业、跨区域兼并重组,实现快速扩张。 鼓励龙头企业牵头组织实施重大产品开发、应用技术研究和成果 转化项目,支持平台型企业构建企业创新生态圈。

完善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机制。支持企业建立研发机构, 强化大型企业创新骨干作用,扶持一批具有核心技术的大型骨干 企业,实现大中型企业研发机构全覆盖。支持企业加强与高等学 校、科研院所合作建设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工程实验室。推 进校企协同创新联盟建设,鼓励构建以企业为主导、产学研合作 的产业技术创新联盟。探索政府支持企业技术创新、管理创新、 商业模式创新的新机制,进一步完善政府、企业、学研机构协同 创新的“三螺旋”机制。

2.构筑国际科技人才特区。

着力吸引创新创业领军人才。围绕生命健康、智能装备、新 一代信息技术、新材料等重点领域,积极对接中央、省、市的各

12

类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重点面向全球集聚两院院士、国家“千 人计划”、广东省创新创业团队、广州市羊城创新创业领军团队及 创新领军人才等国际化高层次人才,集聚一批站在国际科技与产 业发展前沿的领军人才团队。推行人才实名制推荐制度,在全球 范围内引进和聚集拔尖领军人才,优先支持高层次人才领衔科技 重大专项。

重点培育科技骨干人才。以关键领域紧缺人才为重点,大力 引进掌握核心技术和关键岗位上的科技研发与管理骨干人才。加 大对优秀科技人才的发现、培养、使用和资助力度,造就一批高 新技术、支柱产业核心技术、重大工程技术和重点学科领域富有 创新能力的骨干人才。支持区内企业与省内高水平大学开展人才 合作,培育高素质创新型科技骨干人才。

积极发展高技能人才。充分发挥企业主体作用和职业(技工) 院校基础作用,强化高技能人才培养输出基地建设,加快培养大 批技术技能型、复合技能型和知识技能型高技能人才,重点引进 一批优秀高技能人才。紧密围绕高技能人才培养引进、岗位使用、 激励评价等环节,建立健全技能型人才队伍建设工作机制和政策 措施。对企业重点引进的外籍高技能人才,可列入我区海外引智 计划,享受外国专家相关待遇。

优化创新人才发展环境。以创建珠三角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 为契机,争取先行试点探索建立技术移民制度。建立人才服务绿

13

色通道,加快建设人才公寓,对引进的海内外高层次人才,实行 入户、居住、子女入学等特殊优惠政策。对符合条件的外国人才 及其随行家属给予签证和居留等便利,对持有外国人永久居留证 的外籍高层次人才在创办科技型企业等方面给予国民待遇。以建 设国家级人才管理改革试验区为标准,加快院士专家创新创业园、 国家“千人计划”生物医药创新创业示范园、广州国际人才城等 人才创新创业平台建设。依托人才交流服务中心服务平台,统筹 中介机构、社会组织及相关单位,打造人才创新创业服务枢纽型 组织,发挥留交会引才聚才平台作用,大力培育人力资源服务业。

3.拓展创新创业载体空间。

建设多元化众创空间。加大对众创空间的支持力度,鼓励发 展众创、众包、众扶、众筹空间,支持创新工场、创业咖啡、概 念验证实验室、智慧小企业创业基地等新型平台建设,打造一批 新兴产业双创示范基地,创建广州科学城、广州国际生物岛及广 州临港经济区等众创社区。积极依托华南新材料产业园等区内现 有科技企业孵化器、加速器、新型研发机构等创新创业载体,通 过市场化方式构建一批创新与创业相结合、线上与线下相结合、 孵化与投资相结合的众创空间,为小微创新型企业和创客提供低 成本、便利化、全要素的工作空间。

树立科技企业孵化器标杆。充分发挥社会力量,支持区内有 技术、有人才、有平台、有资金的科技企业平台化发展,建设高

14

水准专业孵化器,设立天使投资基金。实施科技企业孵化器分类 管理,开展标杆性孵化器建设行动,着力提升区内科技孵化器的 众创服务能力,重点支持商业模式新颖、运行机制灵活、资源聚 集程度较高、孵化经验丰富的创新型孵化器做大做强,培育若干 在全国乃至全球具有影响力的品牌孵化器。强化孵化辐射带动作 用,支持标杆性孵化器在本市、全省乃至全国其它地区建设分园、 孵化基地,推广其先进的服务模式。

着力发展新型研发机构。多形式开展新型研发机构与企业的 对接活动,鼓励和支持区内新型研发机构与企业建立各种产业联 盟,开展产业关键技术攻关。继续围绕工业机器人、智能装备等 新兴产业领域,鼓励高等学校、科研院所和大型骨干企业建立新 型研发机构。探索通过股权投资、风险补偿、贷款贴息等方式对 新型研发机构创新成果转化项目给予支持。鼓励和协助企业与境 内外高水平大学和研发机构建立联合研发平台,引导和鼓励组成 技术联盟突破核心技术。

4.推动科技金融创新发展。

发展壮大各类金融主体。优化提升传统金融机构,支持银行、 证券公司在区内新设中小企业专营机构、科技支行、营业部等专 营机构,继续探索创办科技银行。积极发展私募股权投资和风险 投资,支持民间资本开展科技创业天使投资。引进新兴金融业态 公司,引进科技保险公司、专业类担保公司、金融租赁公司。鼓

15

励发展互联网保险、众筹平台等互联网金融,培育互联网金融创 新型企业,建设互联网金融产业基地。加快打造金融综合服务平 台,重点支持广州股权交易中心创新发展,推进广州知识产权交 易中心和科技金融超市建设,打造凯得金融控股集团,充分发挥 金融服务平台优化金融资源配置的作用。鼓励发展航运金融,布 局航运融资、结算、保险、信托、租赁业务,推动集空港、海港、 铁路运输为一体的电子口岸创新产业发展平台。

深化科技金融改革创新。创新财政科技投入方式,加强对企 业的技术创新和产业化项目以科技金融的方式进行引导性投入。 发挥创投引导作用,结合国有企业改革设立国有资本创业投资基 金,探索设立广州开发区股权投资母基金和新兴产业创业投资引 导基金。开展科技金融信用和科技担保体系建设,积极探索股权 众筹融资、知识产权质押融资和专利保险试点,支持银行业金融 机构与创业投资、股权投资机构探索投贷联动模式。实施“金融+” 行动计划,大力推进金融与科技、互联网、商贸、电子商务、先 进制造等经济社会各个方面的融合发展。

实施股权和债权市场工程。实施股权市场工程,以广州股权 交易中心为基础,结合风险投资、私募股权投资、创业投资,以 “新三板”、创业板、中小板和主板上市为重点,发展多层次股权 市场,争取全国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等机构在区内设立上市路 演中心,完善企业上市服务体系,积极培育优质上市资源。实施

16

债券市场工程,利用区内中小企业数量多的优势,按行业分类, 积极开展股权质押贷款,扩大私募债、集合债的发行备案,探索 发行适合科技企业特点的债券。

5.营造创新创业生态环境。

搭建政府创新集成服务平台。以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为科技 型中小企业提供法律、工商、会计、税收、信息服务等一条龙的 政府集成服务。降低科技创新服务门槛,通过科技创新券等措施 鼓励各类科技服务机构为企业提供优惠便捷专业化科技服务。扩 大科技创新资源开放共享,依托创新集成服务平台,推动大型仪 器设备、科技情报等科技创新资源对企业的开放共享。鼓励区内 高校、科研院所、企业、科技中介机构共建研发机构、检验检测 中心、科技成果转化数据库、仪器设备资源库等开放式公共服务 平台。

强化知识产权运用与保护。积极推进知识产权运用和保护综 合改革试验区建设工作,强化与国家知识产权局对接,细化完善 综改区建设方案、知识产权服务业园区建设方案等。鼓励知识产 权创造,探索设立知识产权专项资金,对符合标准的发明专利给 予奖励支持。支持知识产权运用,鼓励企业通过购买许可、引进 消化再吸收等方式产业化运用知识产权。完善知识产权服务,推 动建设一批知识产权服务平台,提供知识产权代理、咨询、培训 等专业服务。强化知识产权保护,建立知识产权保护高地,开展

17

跨部门跨地区联合执法和协作,建立和完善知识产权维权网络和 涉外维权预警机制。发挥广州知识产权法庭作用,探索在全省设 立知识产权巡回法庭,完善知识产权审判工作机制,大力引导扶 持知识产权法律服务业集聚。强化行政执法与司法衔接,将侵权 行为纳入社会信用记录。

营造鼓励创新创业社会氛围。积极倡导“敢为人先、宽容失 败”的创新文化。大力培育企业家精神和创客风气,鼓励领导干 部改革创新,树立一批创新创业典型人物。定期举办创新创业大 赛,开展国际创客周活动,开设全区性常态化创业沙龙。加强青 少年科技创新和知识产权意识教育和培养,培育创客群体等新兴 业态,活跃全区创新创业氛围。

  (二)技术研发攻关,提升自主创新能力。

依托全区科技资源和产业发展的基础和优势,围绕经济社会 发展需求,在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新材料、智能装备等重点 领域,组织科研院所、企业开展技术研发,加强源头创新和协同 创新,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推动创新成果示范应用,力争取得重 大突破,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形成对产业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技术 支撑。

1.加强源头创新和协同创新。

加强战略共性技术研发攻关。建立和完善广州开发区、黄埔 区科技研发专项资金,加大科技创新支持力度,围绕新一代信息

18

技术、生物、智能装备、新材料等全区重点产业领域的发展需求, 瞄准新科技革命前沿方向,前瞻布局,组织实施一批战略共性技 术研发攻关项目,资助区内科研院所和科技企业开展战略性、前 沿性的产业共性技术研究,加强自主研发,提高源头创新能力, 全面提升企业和产业综合竞争力。

积极承接重大科技专项。着力推动开发区产业技术创新联盟 建设,鼓励科研院所和企业以联盟的形式联合开展科技专项申报, 开展共性技术的研发。加强与科技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省 科技厅和市科技创新委的合作,围绕开发区重点产业领域,支持 企业和科研院所承担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国家重大研发计划、技 术创新引导专项(基金)、广东省重大科技专项等国家级和省级科 技项目,加快重点领域关键技术突破。

大力推进协同创新工作。支持区内科研机构、行业协会、产 业联盟、龙头企业与国内外高水平大学、科研院所合作,共建科 技创新平台、基地或产业园区,推进一批专业协同创新组织建设。 设立协同创新专项资金,对协同创新组织的组建、运行予以经费 补助。大力实施一批协同创新重大项目,以无偿资助、后补助、 贷款贴息等多种方式支持重大项目的研发和产业化。制定协同创 新实施方案,建立健全协同创新领导协调机构,制定协同创新评 价指标体系,切实加强组织协同和监督检查,保障协同创新有序 开展。

19

2.促进科技创新成果转化。

建设科技创新成果运营与转化平台。依托全区科技创新资源 优势,发挥政府在科技发展中的引导作用,由政府、成果所有者、 孵化器、投资公司、生产企业共同出资成立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公 司,建立科研成果数据库,对本地科研机构以及科研人员的创新 成果进行汇总、评估,加快成果孵化和产业化。支持引进国内外 科技服务机构,建立一站式科技创新服务模式,举办科技成果交 流会等活动,为科技成果转化搭建科技信息和交易平台。

建立有利于成果转化的体制和机制。制定科技成果转化实施 办法,完善科技成果转化的利益分享机制,提高骨干团队、成果 主要完成者受益的比例。科研院所、企业研发机构可自主决定对 科技成果的合作实施、转让、对外投资和实施许可等科技成果转 化事项,鼓励科研院所、企业研发机构设立科技成果转化岗位。 建立科研院所、企业研发机构科技成果转化个人奖励约定政策, 鼓励各类企业通过股权、期权、分红等激励方式,调动科研人员 创新积极性,促进优秀科技成果在区内转化及产业化。

3.推动创新成果示范应用。

通过创新型产品和技术的示范和应用,加大对企业自主创新 的支持。大力推进区内创新型产品和技术在交通、购物、政府管 理、生态绿化、教育、医疗等领域的示范应用。推进知识城智慧 城市示范区建设,加大自主采购力度,围绕智慧政务、智能电网

20

等实施一批示范工程,大力推动智慧化城市管理及民生服务示范 应用,推进智慧产业发展。加快节能环保技术在知识城建设上的 应用。科学城重点围绕网络基础设施、城市公共信息平台、绿色 建筑、大数据融合、智慧社区、智慧教育、电子医疗、机器人应 用等领域组织实施一批自主创新产品的应用和示范工程。推动产 品采购和示范应用的制度创新,建立财政性资金采购创新型产品 和技术制度,出台相关政策鼓励企业积极申报国家、省、市产品 和技术创新应用示范工程。

  (三)科技产业支撑,促进产业结构优化。

把握新一轮科技和产业变革的历史机遇,紧密对接“中国制 造 2025”、“互联网+”行动计划等重大国家战略举措,以提质增效 为中心,以高新技术产业和科技服务业,以新技术、新工艺、新 设备、新材料引领产业转型升级,持续优化产业结构,实现产业 跨越式发展。

1.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

个体化医疗与生物健康产业集群。依托生命健康领域产业和 创新资源,加强中以、中欧合作,打造“研发设计—医药制造— 健康服务”全链条大健康经济集群。重点发展个体化医疗、医疗 器械、保健食品、积极发展高端生物制药、化学药、现代中药, 加快创新药物、高端仿制药产业化进程。大力发展健康服务业, 加快推动医学研究、医药保健、健康管理、健康养老等重点领域

21

联动融合发展。引导生物医药与互联网融合发展,鼓励医学检验 机构、医疗服务机构联合互联网企业,重点发展互联网医疗、个 体化医疗服务,探索基因检测、疾病预防等新型健康服务模式。

智能装备产业集群。加快突破机器人关键核心技术,重点支 持工业机器人本体、控制器、减速器、伺服电机等关键零部件的 研发和应用,打造完整的工业机器人制造产业链。培育发展服务 机器人产业,重点发展 AGV、医疗机器人等专业服务机器人的产 业化项目,培育发展康复、护理清洁、教育娱乐、信息服务等家 用机器人。重点发展高精、高速、智能、复合、重型数控工作母 机和特种加工机床、大型数控成形冲压等基础制造装备。着力发 展智能化成形和加工成套设备、自动化物流成套设备、建材制造 成套设备、智能化食品制造生产线、智能化纺织成套设备、智能 化印刷包装设备等专业智能制造成套设备。

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集群。以高端升级为主线,加大核心技 术研发攻关,提高关键环节和重点领域的创新能力,持续引导产 业向价值链高端延伸,重点发展高端软件、物联网、网络通信、 卫星应用、电子元器件及材料、数字视听、金融电子、大数据等 领域,打造千亿规模的信息技术产业集群。

新材料产业集群。以技术创新为导向,紧扣市场需求,结合 区域产业发展基础,重点发展以电子信息材料、新能源材料、生 物医用材料、节能环保材料为主导的新材料产业体系,加强与生

22

物、智能装备、电子信息等产业的协同融合,建设成为全国知名 的新材料产业创新示范基地。

2.加快改造升级传统产业。

实施新一轮技术改造,着力优化存量,采用新技术、新工艺、 新设备、新材料对现有设施、工艺条件及生产服务等进行改造提 升。引导企业设备更新,支持优势传统工业企业购置先进适用设 备,鼓励推广应用首台(套)装备,实现生产设备更新。推进两 化融合,重点在食品饮料、中医药、金属制品等行业实施信息化 与工业化融合专项行动,鼓励企业广泛运用信息技术改造提升落 后的生产设备,推动生产装备数字化。提高产品附加值,鼓励和 支持传统产业企业通过信息技术、数字技术、智能制造技术等, 开发高附加值的新型智能化产品。推进临江岸线产业转型升级, 淘汰衰退产业,引入高端港航服务业等新型创新产业。

3.着力培育新业态。

把握新一轮科技和产业革命机遇,重点发展引领制造业发展 趋势、制造与服务相融合、跨界融合的新业态,重点发展 3D 打印、 云计算、大数据、可穿戴设备等新兴领域。加快布局新产业新业 态专业园,完善新兴产业发展支撑体系,优先引导新产业、新业 态项目进驻并给予重点资助支持,打造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 新产业发展示范区。

4.发展壮大科技服务业。

23

深入开展国家首批科技服务业区域试点工作,积极探索有利 于区域科技服务业发展的新路径和新模式。立足优势资源,打造 研发服务、设计服务、检测服务、科技咨询四大特色科技服务品 牌。鼓励企业应用研发创意众包,引导支持企业与研发机构等通 过网络平台将部分设计、研发任务分发和交付。面向区域科技创 新和产业发展需求,大力促进专业化科技中介机构发展,培育科 技服务新业态,延展科技创新服务链,对区内科技企业向科技中 介机构购买相关服务给予资助,打造科技服务生态系统。完善科 技服务发展环境,加大对科技服务业政策引导和支持,扩大科技 服务业采购在政府采购中的比重,逐渐培育本地科技服务市场, 建立健全科技服务机构信用体系。打造高水平科技服务专业人才 队伍,引进国内外高层次科技服务人才,建立科技服务人员培训 体系。

  (四)国际创新链接,构筑开放创新格局。

全面融入全球科技创新网络,进一步加大对境外人才、资金 和先进技术的引进力度,积极参与“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 世 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发挥区域龙头带动作用,引领珠三角区 域协同发展,构建以中新、中欧、中以等为支撑的全面开放合作 体系,建设成为开放式创新创业中心。

1.融入全球科技创新网络。 全面深化中新、中欧、中以科技合作。全面巩固和深化中新

24

科技合作,全力推动知识城上升为国家级双边合作项目,围绕知 识经济发展需求,突出软环境建设和前瞻性合作,构建以创新要 素集聚为核心内容的战略互联互通开放式合作体系。加快中欧区 域政策合作试点地区建设,对接欧盟高水平创新和产业资源,推 动中欧岭南创新创业科教园、中欧生命科技园等一批高端平台建 设。重点强化与以色列在智能装备、生物技术、水科技、创业投 资等领域的合作,加快建设广州中以生物产业孵化基地,进一步 扩大中以生物产业基金规模,推动中以机器人及智能装备产业孵 化基地、广州中以机器人研究院等项目建设。

加强与世界一流园区的合作交流。积极拓展与国际优秀科技 园区沟通渠道,按照市场运作原则,探索与硅谷、128 公路、索菲 亚科技园等先进园区建立友好园区合作关系,深化园区在开发建 设、园区管理、创业孵化、企业服务等领域的交流合作。建立国 际人才联合培养机制,建立海外高层次人才联络处,开辟国际人 才交流引进渠道。支持企业、研发机构间的交流合作,定期举办 企业家交流峰会。

支持企业“走出去”。积极引导区内科技企业“走出去”进行 全球布局,建立一批海外研发中心,重点支持区内科技企业以投 资基础设施建设的形式开展与东南亚、非洲等国的科技合作,以 工程带动全区设备、技术、标准和服务“走出去”,打造具有国际 竞争力的本土跨国企业。建立企业境外投资服务体系,在“一带

25

一路”重要节点国家建立驻外办公室,为企业提供全方位支持。 鼓励科技企业境外上市,充分利用国际资本,实现国际化发展。

2.促进珠三角科技协同发展。

发挥珠三角创新驱动排头兵作用。加强与珠三角周边地区的 产业协同,共建科技园、孵化器,联合建设创新型产业集群,促 进区域内科技创新协作发展。建立珠三角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科 技资源共享平台,组建珠三角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创新联盟,支 持企业间跨地域开展研发创新、技术攻关,推进建设统一规范的 珠三角人力资源市场,鼓励人才区域内自由流动。开展珠三角国 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管理和政策创新,建立珠三角协同发展联席会 议制度,推进政策贯通和资质互认。

加强对粤东西北的科技辐射带动。探索开发区科技辐射带动 模式,推动区域经济社会创新环境营造。提升产业转移工业园区 创新能力,引导高新技术产业和企业有序合理进入,逐步形成高 新技术产业集聚的创新型专业园区。加大对粤东西北在人才培训、 研发创新、科技金融、创业孵化等方面的扶持力度,推广先进发 展经验,支持粤东西北欠发达地区构建创新创业生态体系。

加强与港澳地区的科技合作。深化与香港、澳门的科技交流, 学习借鉴港澳科技发展经验,加强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合作,积 极引进香港金融资源,推动科研机构共建,共同参与国家和地方 科技专项,促进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建立高层次科技对话渠道,

26

扩大与香港、澳门民间科技交流,吸引优秀创新创业人才来区内 投资创业。积极搭建粤港澳创新合作交流平台,推进建设港澳青 年学生实习就业基地和粤港澳(国际)青年创新工场等交流平台, 加强粤港澳三地青年创新交流与合作,鼓励港澳青年来区内创业 创新。

3.助推全区、全市科技资源共享。

充分发挥科技资源集聚优势,推进科技创新平台和大型科研 仪器设备开放共享,加强科技创新平台资源整合,构建网络化、 特色化、专业化的科技创新平台服务体系。创新公共技术服务平 台建设和管理模式,组建一批新兴产业公共技术平台和开放实验 室。依托广州市科学技术协会、广州科技服务业协会等组织,鼓 励区内各类载体平台、科研院所、高新技术企业与广州市高等院 校、科研院所开展多种形式的科技合作,进一步深化全区与广州 市其他区域在科技资源共享方面的合作。加强与琶洲互联网创新 集聚区、番禺国际创新城等创新资源集聚区的协作,构建区域协 同创新机制,实现科技联动发展。

  (五)科技发展共享,推动社会和谐发展。

深化科技在社会民生领域的应用和推广,提升社会公共服务, 重点加强面向青少年、老年人、残疾人等特殊群体的科技服务, 充分发挥科技在节能减排、资源循环利用等方面的支撑作用,助 力智慧生态建设,推进科普工作,开创区域经济社会和谐发展新

27

局面。
1.提升社会公共服务。 以智慧城市建设为契机,运用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

等技术,推进智慧政务、智慧交通、智慧医疗、平安城市建设, 提升社会公共服务智能化水平。完善区情电子档案系统,健全跨 部门、跨系统的信息资源共享交换机制,为市民提供公用事业账 单查询、管理和缴费的“一站式”服务。推广以大数据为基础的 停车诱导、智能收费、公租自行车、公交电子站牌等信息服务系 统。推广在线挂号预约、医疗机构信息系统等医疗服务技术,完 善社区医疗与健康维护服务,推广新型医疗诊断模式。加强网络 和信息安全运维管理,完善安全预警与应急处理系统,提升新一 代信息技术快速反应和应急处理能力,优化全区视频监控系统, 综合利用多种信息化手段进行人流量监测,避免突发事件,保障 城市稳定与安全。

2.强化重点人群服务。

重点加强面向青少年、老年人、残疾人等特殊群体的科技服 务,深化科技在民生领域的运用。积极应用信息数据库管理、双 向交互等先进科技成果推进教育信息化,整合区内优势教育资源, 建设数字化社区教育网络,试点社区课堂,开展免费培训、讲座, 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全面提升居民科学素质。推进养老服 务精细化,深化 GPS 卫星定位通讯技术、GIS 地理信息技术、CTI

28

语音呼叫程控交换技术等关键技术在养老服务中的应用,提供老 年人位置查询、紧急救援、服务人员远程监控、智能调度、短信 服务评价等服务,建立健全居家养老服务平台、医养结合动态检 测服务系统等载体。鼓励各类市场主体围绕科学健身、养老服务、 残疾人帮扶、就业服务、社会救助等领域开展以互联网为基础的 服务模式和业态创新,搭建家政、医疗、餐饮等领域 O2O 服务平 台,提升服务便利化水平和品质。

3.助力智慧生态建设。

以物联网基地和两化融合示范区建设为契机,加强节能环保 领域科技投入,充分发挥科技在节能减排、资源循环利用等方面 的支撑作用。依托物联网等先进技术,建设集环境质量及污染源 监测分析、突发环境污染事件应急处置和环境违法行为监管于一 体的综合管理平台,建立相关技术标准,实现各部门之间的系统 整合、数据共享,在老旧工业区、居民生活区建设低碳社区,提 高环境评估和生态治理能力。重点研究和推广应用汽车尾气、道 路扬尘、河道污染、生活垃圾、建筑垃圾等领域节能环保新技术、 新工艺和新产品,提高污染治理的科技水平。加强政策支持和资 金支持,加强节能环保领域科技人员培训,宣传普及科学健康的 生活方式,营造绿色低碳的生态环境。

4.推进科技普及工作。 加强区内科普基础设施建设,加强科普基地建设和创建企业

29

科普基地示范点工作,提升科普基地服务能力。探索科普新渠道, 开展“互联网+科普”建设工程,实现科普精准化服务,依托大数 据、云计算等信息技术手段,加大对重点人群的科普信息服务定 制化推送。创新科普内容形式,以公众科普需求为出发点,积极 开展科普教育基地的开放和互访活动、科学知识竞赛活动,积极 配合全国科技活动周(日)、广州科技活动周等相关科普活动。推 动科研活动与科普活动相结合,支持科技工作者结合本职工作开 展科普作品创作、科普研究,开发科普资源,传播科研成果。做 好科普宣传工作,通过建立科普宣传栏、电子宣传屏及各类大众 传播媒介等,围绕科技和热点问题,开展科普宣传活动。加强基 层科普工作人员培训工作,搭建科普工作者和志愿者交流平台, 引导社会各方力量参与科普工作。

30

五、保障措施

加强科技创新工作组织领导,完善科技政策体系,健全科技 资金投入机制,深化科技工作改革,建立有效评估机制,保障规 划有效实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成立由开发区党工委、管委会,黄埔区委、区政府主要领导 任组长的区科技创新工作领导小组,负责指导、督促科技发展总 体工作,研究决定科技发展重大事项。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 公室设在广州开发区科技创新和知识产权局,负责落实领导小组 的重要决定,统筹协调政府部门、科研院所和企业等各方资源和 力量,推进科技创新相关工作落实。

(二)完善政策支持。

落实国家及省市各类科技政策,开展经济社会发展科技需求 的调研和分析,加大科技创新政策支持力度,研究制定促进科技 发展的综合政策,完善技术研发、科技金融、知识产权、协同创 新等领域的专项政策,完善科技创新政策体系。

(三)健全投入机制。

加大科技资金投入力度,综合运用后补助、贷款贴息、政府 购买服务、投资引导等多种方式,加大对高新技术产业、科技服 务业的扶持力度。优化科技资金管理,健全分配和考评机制,构 建和完善覆盖研究开发、成果转化和产业化的科技经费统筹机制。

31

通过科技创新推动企业降成本、补短板,实现供给侧改革。

(四)建立评估机制。

区科技创新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本规划的监督考核工 作,进一步完善督查和考核机制,定期开展相关监督检查工作。 将本规划主要发展指标实施情况纳入区各有关部门绩效评价与考 核的重要内容。